玉米地下害虫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隐形杀手,主要包括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这些害虫在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以及苗期至拔节期对玉米的危害最为严重,可导致玉米缺苗断垄、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有效防控玉米地下害虫,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农业防治,如合理轮作、深耕细耙、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等;二是物理防治,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使用防虫网等;三是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微生物等控制害虫数量;四是化学防治,如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土壤处理或种子处理。在实施防控措施时,应注重综合施策、科学用药,以实现玉米地下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在广袤的农田中,玉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这片看似平静的绿色海洋下,隐藏着一群不为人知的“隐形杀手”——玉米地下害虫,它们在土壤深处悄然活动,对玉米的根系、幼苗乃至整个植株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将直接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朋友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深入探讨玉米地下害虫的种类、习性、危害及有效的防控策略,以期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一、玉米地下害虫的种类及特点
玉米地下害虫主要包括地老虎、蛴螬、金针虫、根蛆等几种主要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对玉米的危害方式。
地老虎:属于鳞翅目昆虫,幼虫阶段喜食玉米幼苗的心叶和生长点,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田块毁种,成虫具有趋光性,夜间活动频繁。
蛴螬:金龟子的幼虫,是玉米田中最具破坏性的地下害虫之一,它们喜食玉米根部,特别是根茎部,导致根系受损,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严重时使整株玉米枯死。
金针虫:鞘翅目叩头虫科昆虫的幼虫,主要危害玉米的种子和根部,造成种子腐烂或幼苗死亡,其成虫具有假死性,受惊扰时会假死落地。
根蛆:主要是蝇类幼虫,以取食玉米根系为生,导致根系腐烂,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严重时使玉米植株萎蔫死亡。
二、玉米地下害虫的危害
1、直接咬食根系:上述害虫直接取食玉米的根系,造成根系损伤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2、影响种子发芽与出苗:金针虫等害虫会取食种子或胚芽,导致种子无法正常发芽或出苗,造成缺苗断垄现象。
3、降低作物抗逆性:根系受损后,玉米植株的抗旱、抗病能力下降,易受其他病虫害侵袭。
4、经济损失严重:据统计,仅蛴螬一种害虫每年就能给我国玉米生产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三、防控策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是保障玉米生产安全的关键,以下是几种主要的防控措施:
1、农业防治:
轮作与间作:通过轮作换茬和间作套种的方式破坏害虫的生活周期,减少害虫的发生基数,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轻地老虎和蛴螬的危害。
深耕细作:秋季深耕土地可将部分害虫翻至地表使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死亡,同时能将部分害虫卵翻至土壤深处,减少来年害虫数量。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和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和食物来源。
2、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利用地老虎等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
性诱剂诱捕:利用害虫成虫的性信息素诱捕雄虫,破坏其交配过程,降低繁殖率,此方法对蛴螬等害虫尤为有效。
障碍物阻隔:在田间设置障碍物(如竹签、稻草绳等)可阻止部分害虫接近作物根部。
3、生物防治:
天敌保护与利用: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通过生物链控制害虫数量,赤眼蜂可寄生在蛴螬卵内,有效控制其数量。
微生物制剂:使用苏云金杆菌(Bt)等微生物制剂喷施于作物根部或与肥料混合施用,可特异性地杀死地下害虫而不伤害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
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烟碱等植物提取物对多种地下害虫有较好的驱避和杀灭作用,且对环境友好。
4、化学防治:
- 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土壤处理或灌根处理,注意选择对环境影响小、残留低的农药品种,如噻虫嗪、辛硫磷等,施药时应避免在作物生长敏感期使用,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 种子处理:使用种衣剂包衣种子,可有效预防地下害虫对种子的危害,选择含有吡虫啉、噻虫胺等成分的种衣剂效果更佳。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某地农民老张在连续几年遭受地老虎和蛴螬严重危害后,通过综合运用上述防控措施成功降低了害虫数量:
- 实施了与大豆轮作的种植模式;
- 秋季深耕土地并清除田间残余物;
- 使用了黑光灯诱杀地老虎成虫;
- 引入了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
- 对种子进行了噻虫嗪种衣剂处理;
- 在玉米生长关键期使用了辛硫磷进行土壤灌根处理。
经过一年的努力,老张的玉米田里地下害虫数量明显减少,玉米长势喜人,最终实现了丰收,这一案例证明了综合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结语与展望
玉米地下害虫的防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农民朋友、农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下害虫的危害程度,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和安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绿色防控理念的深入人心,相信会有更多安全、环保、高效的防控手段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